通俗音乐和民族美声的异同

作者:王秋霜

通俗音乐除了强调歌词表现而淡化对声音的深度挖掘外,更侧重追求语言的亲切感而非穿透力,强调贴近生活的语气和声色,自然流露,传情感人。美声唱法强调共鸣、发音位置、呼吸,而咬字清晰属于发声要求。民族唱法虽借鉴了美声唱法,但却更注重对歌词的表现。

通俗音乐和民族美声的异同

一、通俗音乐和民族美声的不同点

1、通俗音乐更加关注歌词的演绎,甚至超越了对歌唱声音的关注,这在音乐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民族和美声音乐风格的歌曲都会在发声方法上努力追求语言的清晰准确来保证声音圆润。

2、通俗音乐除了强调歌词表现而淡化对声音的深度挖掘外,更侧重追求语言的亲切感而非穿透力,强调贴近生活的语气和声色,在声音审美方面,通俗音乐强调贴近生活中的语气和声色,自然流露,传情感人。美声唱法强调共鸣、发音位置、呼吸,而咬字清晰属于发声要求。民族唱法虽借鉴了美声唱法,但却更注重对歌词的表现。

3、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在嗓音上的具体不同体现如下:

(1)呼吸: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饱满且深,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2)喉位:通俗唱法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通常不需打开太大;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

(3)共鸣:由于借助话筒扩音,通俗唱法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

(4)声音走向: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

(5)音域: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

(6)咬字部位: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民族唱法咬字清晰,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

二、通俗音乐和民族美声的相同点

1、通俗音乐唱法在发声基础上需要借鉴民族美声唱法,而民族和美声唱法也会借鉴通俗唱法的表演状态和乐感。演唱通俗歌曲的优秀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常巧妙地利用民族或美声的发声技巧,使流行歌曲的唱腔更加富有韵味,大大提高了通俗歌曲的欣赏价值。美声和民族唱法也会融入一些流行元素,增加与观众的亲和力,增强舞台的表现力。

2、无论是通俗音乐,还是民族美声音乐,它们之间都有着共鸣的共性。不仅在美声、民族唱法中用到了歌手的鼻腔共鸣,在通俗唱法中也有所体现。

3、多种演唱方法的共存互补是必须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发挥各种演唱方法的优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