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埙的特点

作者:王秋霜来源:艺考网

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陶埙的种类有很多,譬如:低温陶埙有良好的吸水性,不能水洗;中温陶埙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发音稳定;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

陶埙的特点

一、陶埙的特点

1、陶埙的种类有很多,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

(1)低温陶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不能水洗。

(2)中温陶埙: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2、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如今则有葫芦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梨形埙等多种:

(1)葫芦埙: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鸳鸯埙: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3)子母埙: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4)牛头埙:10孔,音域从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5)梨形埙: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声音共鸣好,俯吹好。

二、陶埙的演奏技巧有哪些

1、气类吹奏技巧

(1)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2)唇震音: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技巧常用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中。

2、舌类吹奏技巧

(1)单吐音:分为单外吐和单内吐。单外吐是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单内吐是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2)双吐音: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发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3)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比较短且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4)气吐: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

(5)唇吐: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3、指类演奏技巧

(1)颤音: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

(2)滑音: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3)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

(4)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

(5)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这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且准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猜您喜欢

艺友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