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怎么装

作者:王秋霜

首先装喇叭碗和管子,然后将气芯塞进去,气芯塞进气盘(圆片)孔中,将哨子片圆头套在铜气芯上即可,嘴对着哨子扇形的那一头吹。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秧歌会、吹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戏曲、曲艺的伴奏中应用。

唢呐怎么装

一、唢呐怎么装

1、安装唢呐,首先装喇叭口和管子,然后将气芯塞进去,将气芯塞进气盘(圆片)孔中,最后将哨子片圆头套在铜气芯上即可。新手最好用塑料哨子,不用刀子削,就可直接发出响声。吹奏时,嘴对着哨子扇形的那头吹。

2、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活芯,其内管连有气牌和气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弹簧,插在外管中。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

3、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秧歌会、吹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戏曲、曲艺的伴奏中应用。

二、唢呐的分类

1、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唢呐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2、按长短分类:

(1)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雄壮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2)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它的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因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3)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它的音色柔和、空灵,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

3、按地域分类:

(1)客家唢呐,分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雄浑、和谐悦耳;悲调委婉幽怨。

(2)周家班唢呐,民间又称周家鼓乐班、周家唢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

(3)子长唢呐,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4)沁阳唢呐,音量大,音质雄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5)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长“嫲”短,“公”粗“嫲”细,“公吹”的音色雄壮,“嫲吹”的发音空灵。

(6)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雄浑、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